1、判断题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
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
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
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
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
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
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4分)
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2分)
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4分)
④材料三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
说明你的结论。(5分)
参考答案:
①大地主,高利贷者。(4分)
②封建国家(2分)
③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
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4分)
④ 有道理。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因为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克服
统治危机。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二者的区别
在于取之是否有度。(5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王安石变法。第(1)问根据材料即可得出是大地主,高利贷者。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第(3)问根据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目的要
从阶级立场的角度分析。第(4)问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因为材料中“役人人用募”,即募役法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人认为:“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该观点
A.论据充分,结论正确
B.论据充分,结论不正确
C.论据不充分,结论正确
D.论据不充分,结论不正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根据材料““客观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可知,逻辑推理能力欠妥,论据不充分,结论不正确,故选D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
| 史实
| 结论
|
A.
|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
| 废除了封国采邑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
B.
|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使地方豪强失去对大量依附人口的控制
| 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
C.
|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 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
D.
| 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西北段边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商鞅变法中废除了井田制而非采邑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关系;B三长制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即已实行;C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推行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D项《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北段边界,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 ]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