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材料的观点是反对人为地干涉自然,这与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一致。 A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C儒家主张“仁政”;D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均与材料观点不符。故选B。
点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地理环境上说,我们是无法分离的。我们不能把各地区从彼此的位置上挪开,也不能在它们之间筑起不可逾越的城墙。……我们不是敌人。我们之间感情纽带,或许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那一根不可思议的回忆之弦,从每个战场和爱国志士的坟墓,伸展到这片辽阔土地上每一颗充满活力的心房和每一个家庭,只要我们本性中的善念再度、而且一定会加以拨动,它们终会重新奏出响亮的联邦协奏曲。”——林肯总统1861年就职演说
材料二: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该法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邓小平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材料四: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在美国内战中林肯的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感情纽带”指?什么?(2分)
(2)材料二的宪法条文坚持了什么原则?(2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所强调的共同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强调这一原则的历史依据。(4分)
(4)材料四的宪法规定与“一国两制”的方案是何关系?材料四与材料二有何相同点?(4分)
参考答案:(1)目标:维护美国的统一。感情纽带:美利坚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南方一些州的人民也参加过独立战争,并献出生命,他们也是美利坚民族的一部分。 (2分)
(2)联邦宪法至上和国家统一的原则。(2分)
(3)原则:“一个国家”(或“国家统一”)。(1分)
依据: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清朝时设台湾府,归属福建省;《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3分)
(4)关系:宪法的规定为“一国两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2分)
相同点:与材料二美国宪法强调的原则基本一致,都是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国家的统一。?(2分)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跨越时空的材料分析题,以美国历史上的内战为切入点,兼顾新教材的内容,突出了新课程的前瞻性,然后分析邓小平“一国两制”对完成我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指导意义,既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又突出了对能力的要求,概括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16分)
材料一:“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帝国议会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4分)
(2)以上材料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2分)
(3)对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规定有什么不同点?(4分)
(4)结合当时两国政治形势,探究形成材料二和材料四两国民主政治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4分)
(5)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就大多数国家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哪些特征?(2分)
参考答案:(1)1787年宪法或美国联邦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4分)
(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2分)
(3)不同点:英国国王是虚君(或虚位元首),王权受到议会限制;德国皇帝权力巨大,议会受皇帝控制。(4分)
(4)不同原因:
法国: ①资本主义发展相对于德国较快②人民坚持民主斗争,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德国:①容克贵族的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未经革命洗礼,②自上而下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统一又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4分)
(5)选举和议会立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是比较选择题,审题易知比较点为目的,而背景决定目的,故本题解题时首先从背景入手,再分别分析每项改革措施的目的。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是指1977年在邓小平等人的积极倡导下中国恢复了因文革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答案选B,A D两项发生在1990年代, C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点评:高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主要侧重于对不同时期教育发展所呈现的特征方面:①1949年-1965年,这是人民教育的奠基阶段,此时中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制度基本建立起来;②文革十年,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尤其是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废除;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复兴和大发展的阶段。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