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参考答案:正确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其在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所以该题目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5分)对知识的追求与对道德的探求应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双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反映的是16至17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远古,人类以马车或乘帆船旅行;现在,人类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起来,……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这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扩散到其他地区为止。?
——《全球通史》
材料三: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被称为科学界“三钱”,科技强国是他们的信仰。

材料四:科学是探讨世界存在的知识体系。爱因斯坦说:“科学只能由那些浸润了对真理和理解追求的人来创造,我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这种信念的真正的科学家……”。
(1)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7世纪中西科技发展的各自特点,并说明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关系。(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8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三钱”的科学贡献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8分)
(4)结合材料三,谈谈材料四这段话对你有何启示?(3分)
参考答案:(1)中国科技多是经验的总结,仍是传统科技。(2分)西方重视实验以及规律的总结,属于近代科技。(2分)
关系:因果关系(推动了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等皆可)。(2分)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欧洲强大起来,通过殖民扩张实现了对世界的支配。(8分)
(3)推动了尖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国家安全和国防实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任答四点即可)(8分)
(4)此问为开放式回答,强调科学家是有信仰的人,既要追求知识又要追求道德,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具有不平衡性,其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B.社会阶级结构的差异
C.人民是否支持
D.社会思想意识的差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平衡性主要指是否出现新的领导力量:民族资产阶级,而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经济基础,即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B、C、D项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故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邓小平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倾向”。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一指示精神的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八亿人口八个戏”
D.“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要活跃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而“八亿人口八个戏”则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现状的生动描绘,不符合双百方针的精神内涵,答案选C,A B D三项与材料涵义相符但与题中要求不符。
点评: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材料反映了“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其含义的理解,当然也应该关注此时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之间的本质差别。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