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09年3月南京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中共中央驻地有着“上海一瑞金—延安一西柏坡一北平’的变化,它也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下列相关表述中,错误的是
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丁变化
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应该在中央(瑞金)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下面关于此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史实是独立存在的
B.史实经后人的思考才有意义
C.史学及其意义是在思想或精神活动中同时产生的
D.历史事件背后必然有行动者的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
A.道家、墨家
B.儒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道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道家,又名玄学,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王阳明的心学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万事万物之理皆居于人心中,万事万物的存在意义也由人心论断,万物的存在状态皆由人心所反映。这与C项“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感觉到车马的喧闹”体现的意境一致,故选C。
点评:本题还可以这样考查:
禅宗语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此主张类似的古代思想家是( D )
A. 孔子的仁恕学说?B. 朱熹的理学? C. 董仲舒大一统主张?D. 王守仁的心学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1分)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之所不欲者劳敝。”,“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贞观政要》
材料三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四?表格内是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平
|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 瀚?海
|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
材料五?“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ɡò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
(1)材料一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主要有哪些不同?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8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思考,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材料五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6分)
(4) 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的标准?(3分)
参考答案:(1)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创立皇帝制度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不同:秦: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唐: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理解:功:出现贞观之治。德:唐太宗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3)贡献: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理解: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蕴藏着危机。
(4)标准:是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否顺应民心维护人民利益;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发展。
本题解析:(1)从“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字面含义上即可推知其描述的是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创立皇帝制度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史实。(2)结合所学可直接回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与秦始皇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即秦: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唐: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提倡节俭;材料三中“(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是指唐太宗政治功绩和政治道德高尚,即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为数不多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同时唐太宗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也体现了其政治道德的高尚。(3)结合材料四表格诗句可以看出康熙帝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表现在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但其统治时期处于资本主义已经兴起的阶段,康熙帝仍旧坚持以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天下太平,这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4)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基本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否顺应民心维护人民利益;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发展。
点评:高考对中国古代杰出的封建君主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皇帝身上,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这三位皇帝也正好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即封建社会的初期,中期和晚期的社会特征,对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三位帝王的时代特色:千古一帝,盛世君主和落日余晖。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