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影响下图曲线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经济体制
2、选择题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的主要内容是
A.废除农奴制度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它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5、选择题 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缴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余粮
A.必须全部上缴国家
B.农民无权支配
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