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由于种棉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少,到了清代康乾之时,整个上海地区,正如两江总督高晋所说:“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由材料可知康乾时期
A.种植水稻比种植棉花获利更多
B.农民没有改变自己的种植结构
C.该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政府已经不在该地征收粮食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可以看出此地已经种植大量的经济作物,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已经很高。故选C。A项材料并未体现比较来;B项说法明显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4分)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三

材料四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在此之前,温家宝总理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采访现场,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解释了“尊严”的含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哪些经济措施体现了“存百姓”思想? (3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4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均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有哪些体现? (4分)
(4)你对温家宝总理的“尊严”一词作何解释?(3分)
参考答案:(1)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3分)
(2)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内:地主垄断土地,农民生活贫困。(2分)具体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2分)
(3)体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4分)
(4)人民享有自由、平等和人权;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每个人都享有全面发展的机会。(总分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外历史上的民生问题(1)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唐朝时期“先存百姓”“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在联系课本所学中的经济政策均田制可以答出。(2)考查材料二中的信息,在国外“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国内阶级矛盾,人民困苦,然后结合课本答出体现其民生的具体的内容即可。(3)根据课本写出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的土地政策即可。(4)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一是自由而是公正,然后言之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到: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并形象地说:“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空前绝后’,他们的子女也将接近共产党了。”这次会议谈论的主题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B.私营工商业的前途命运问题
C.加重私营工商业比重问题
D.控制私营工商业发展的问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公私合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而且还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泄漏危机,长期的危害将不可预计。面对这场浩劫,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A.利用核能需要谨慎从事
B.核能的研究和使用弊多利少
C.人类需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
D.这不会影响到人类在核研究方面的步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人类研究和使用核能的历史上,像福岛核电站这样的惨剧并非只有一例,但是总的说来,核能对人类是利多弊少,短时间内,人类在这方面的脚步不会停止,但要从这样的事件中去吸取教训,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因此选B.
点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影响是近年来高考历史的重点所在,三次工业革命所涉及到的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基本史实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落脚点,因此这部分的内容考查多在选择题中出现,侧重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其中包括对生产力的推动、引发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等这部分内容多在非选择题出现.注重考查考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比较能力。可以预见,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和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引入,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近代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以及科技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可能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向。 同学们需要重点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科技革命不仅是一次次技术革命,也是一次社会变革。 2.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详见下一专题)。 3.科技革命的启示以及应对策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我国自然经济解体进程率先开始于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
D.东南沿海地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等东南沿海五个大城市成为通商口岸,随着大量工业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缓慢解体,答案选D,A B C三地区经济解体的时间晚于东南沿海地区。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