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
A.工业
B.手工业
C.农业
D.商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以下事件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④1861年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①项商鞅变法使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变;④项1861年改革使俄国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也实现了社会性质的改变。因此①④项正确,故选C。②项是封建社会的一场改革;③项阿里改革虽然学习西方的科技,但是并未改变专制制度。
点评:改革从性质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成功实现了社会的转型,如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改革,如我国的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等;西方的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也实现了社会的转型。另一类是同一社会性质之下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等,我们今天的改革也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材料五?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一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材料一至材料四中的哪些材料? (2分)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4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2分)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2分)
(3)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2分)。举措:颁行均田制、学习汉典章制度、革除旧俗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4分)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
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1分)。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分)。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1分)。
(3)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2分)。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人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国家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关于中世纪的欧洲,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教会是基督教世界的政治主宰
B.教会不仅制约着基督徒的生活,还控制着世俗政权
C.从某种意义上看,教权比君权具有更高的地位
D.世俗君主与教会之间水火不相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