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20-01-17 01:33:55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主张。(2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了哪些变化?(5分) 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3)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6分) 材料三、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4)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7分)
参考答案: (1)民本、仁政;(2分) (2)变化:汉朝,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宋朝,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建立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官方哲学。(5分) (3)态度:利用儒家思想。意图:宣传维新思想;减少变法阻力。(6分) (4)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家。作用:维护共和政体;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7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识记和理解。需要结合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信息归纳出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由“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其心,斯得民矣。”等言论可看出孟子特别强调民心的重要性,由此归纳出其仁政的思想主张。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考点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从内容上考查了儒家思想在汉、宋时期的发展,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是董仲舒,他吸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提出了新儒家;宋朝儒家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理学,朱熹是集大成者。 (3)本题考查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第一问需要阅读材料归纳出答案,第二问需要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形成结论。“孔子为改制教主”,“知大圣之改制”,“尊崇教主”,等信息可以看出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作为变法改制的工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分析出,他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资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所以需要儒家思想来宣传变法,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4)本题以陈独秀的主张为突破口考查了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的地位。材料中的“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等信息可看出陈独秀对儒家思想持全盘否定态度;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可归纳出陈独秀主张的进步作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把自己的学说主旨归纳为四句箴言,被后世学者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位思想家是 A.程顾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的心学。依据所学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容易被侵蚀,故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恢复人的良性。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据最近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鲁邦大旱》记载,孔子认为,鲁国发生大旱是由刑、德之失而起,应当进行祭祀求雨。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一观点的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荀子 D.朱熹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孔子认为鲁国发生大旱是由统治者的刑、德错误所致,这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致。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孔子与柏拉图虽然生活在地球的两端,但都处于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并都试图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倡导统治者为政以德,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他主张“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学而优则仕”。柏拉图认为善的国家必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道德存在,他设想国家由生产者、卫国者和护国者组成,三个等级各守其位,恪尽职守。国王由哲学王担任,依靠他的统治教化,培养出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请回答:
依据材料比较二人政治设想中的相同点。(6分)
参考答案:
重视道德和教育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倡导人治和等级秩序。(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首先要分析题目的要求:回答二人思想的相同点,然后再结合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如材料“孔子倡导统治者为政以德,……。柏拉图认为善的国家必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道德存在,……”、“……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他设想国家由生产者、卫国者和护国者组成,三个等级各守其位,恪尽职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柏拉图的思想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列关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中,不包括
A.主张工商皆本
B.主张学以致用
C.主张追求人性
D.主张君主立宪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主张工商皆本、B.主张学以致用 、C.主张追求人性均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而主张君主立宪则是直到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才有的政治思想观念,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