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34分)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1)根据材料,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8分)
时期
| 人物
| 主张
|
6世纪
| 查士丁尼 (东罗马帝国皇帝)
| 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
13世纪
| 阿奎那 (意大利神学家)
| 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
|
17世纪 早期
| 格老修斯 (荷兰思想家)
| 自然法之母就是人性,社会交往的感情就产生于此,并非由于其他的缘故。
|
17世纪 晚期
| 洛克 (英国思想家)
| 自然法的内容是人们都有保护自身生命、健康、自由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如受到侵犯,就有报复、反抗的权利。
|
18世纪
| 卢梭 (法国思想家)
| 国家制定的法律起源于社会契约,它是人民公意的体现。实行这种法律也即实行人人平等。
|
(2)阅读上表,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各个阶段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12分)
清前期修订的《大清律》一直沿用到近代。该律法的特点是以官僚机构组织法和刑法为核心。其内容包括行刑、户律(田宅、婚姻等)、兵律(军政、邮驿等)、刑律(人命、盗贼、斗殴等)、工律(河防等)。在施行中,由地方行政机构行使判决权。1905年起,沈家本等人修订、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刑事诉讼律草案》等。新刑律采用西方近代刑法典的体例,取消了适用刑罚上的等级制度。民国初年,伍廷芳提出“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需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并其执法廉明与否。”他草拟的“宪纲大旨”包括保护基本人权等内容。在实践中,他坚决反对上海当局不通过法律程序随意捕捉人犯的行径,并推动中国第一次实行陪审团参与审判。他致力于普及现代法律观念,塑造司法新形象,并希望收回外国人在华的法律特权。
(3)结合所学,解读从清前期到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或:韩非子认为法律是专制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4分)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4分)
(2)第一种划分:6-13世纪、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17世纪晚期-18世纪。
第二种划分:6-13世纪、14-18世纪,或6-13世纪、17世纪-18世纪。
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2分)东罗马帝国为加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自然法。(2分)
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3分,本题总分不超过12分)
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分)
17-18世纪(或14-18世纪):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2分)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分)
(3)示例1:清前期,我国法律制度重视刑法和行政法,司法不独立,人们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是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的工具。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命沈家本等制定《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表明清政府已认识到民商法和司法程序的重要性;废除刑罚上的等级制度,开始接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伍廷芳等人主张司法独立和保障人权,重视法律程序,主张收回治外法权,反映了一个新兴的共和国想在世人面前树立一个文明、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形象的迫切愿望。上述材料表明,我国法律最初带有专制统治工具的色彩;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传播的逐渐深入,我国法律逐步接受了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人人平等、司法独立、重视司法程序等观念。
示例2: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清前期,我国法律制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无法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意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先进的技术,更在于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意识到再也不能维持原有的专制制度,开始实施新政,迈出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从法律内容、司法程序、法治意识等方面向西方学习。辛亥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内欲树立文明的形象,对外欲树立独立的形象,因此一些进步人士主张司法独立、保障人权和收回治外法权。总体来讲,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文明与富强,一些进步人士主动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示例3: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反映出西方法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法律内容上看,清前期以刑法和行政法为核心,清末新政编撰了民商法,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主张保障人权。从法律程序上看,清前期不重视法律程序,清末新政编撰了民事和刑事诉讼法,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也强调法律程序的重要性。从法律地位来看,清朝司法附属于行政权力,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则将司法独立视为文明的标志。从法律意识来看,清前期同罪不同罚,人们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清末新政则废除了刑法上的等级制度。总体来讲,近代以来,我国法律制度经历了由传统的中华法律体系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转变的历程;由于传统习惯等因素的限制,近代中国法治进程发展曲折、缓慢。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2)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阶段: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17-18世纪(或14-18世纪):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第二小问。
(3)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清末新政期间、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阐释。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希望工程” 说明了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故选B。
点评: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奠基;文革时期——挫折;新时期——复兴。从中得出的认识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它仍是近代史上占统治地位和主体地位的经济。下列哪些情况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存在导致的( )?
①清政府“闭关锁国” ②英国商人的鸦片走私 ③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被阻断 ④外国工业品于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市场一度滞销?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基础;中国的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致使在中英贸易中,英国长期处于入超地位,为扭转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而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仍然有很强的抵制作用,致使外国产品在中国一度滞销。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并未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而是被外国入侵所打断。所以,此题应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7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秘密投票法,选民能够自由表达个人的政治意愿;1884—1885年进行的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得到了选举权;20世纪初期,妇女取得选举权;1912年,议员开始领取薪俸,工人议员的生活有了保障。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条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第十一条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学者林家有谈到: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老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情况到了上世纪20年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归纳英国民主政治成就及主要原因。(9分)
(2)结合材料二评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选民的权益不断扩大(1分)政治权利享受主体广泛(1分)广大选民的斗争(2分) 工业革命的深入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分)政治文明的进步(2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民民主与参政的权利(2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受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大部分地区民众的参政积极性不高,辛亥革命对民主政治影响有限。因此,中国民主政治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4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文字“通过秘密投票法……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妇女取得选举权……议员开始领取薪俸”说明了英国议会改革的成就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其得益于广大选民的斗争;工业革命的深入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文明的进步。(2)材料二中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揭示说明了辛亥革命对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学者林家有的评价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表现在辛亥革命对民主政治影响有限。综合起来,即可得出结论中国民主政治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
点评:材料的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局限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②没有唤醒广大民众的觉醒和积极参与;③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尤其是没有进行反封建思想的斗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6分)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材料三: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4分)。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4分)。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2分)?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2分)?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4分)。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4分)。
(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4分,希腊与罗马各2分,每个角度只要写出一点即给2分,如果列举具体史实,给1分,如写希腊的民主具体内容。)
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4分,英国与美国各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史实,同等给分)
(2)法德和解(2分)。欧洲走和联合(2分)。冲击了两极格局(2分)。
(3)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4分,写出两点给4分)
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4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写出两点给4分)
不赞同: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4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4)妥协是政治斗争常用的手段:妥协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事务中妥协也是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本题解析:(1)首先明确材料一中伊壁鸠鲁主张用妥协的法式解决问题,维护双方的利益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明确含义的基础上找出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发展中的具体妥协事例即可;近代以来英国的“光荣革命”堪称妥协斗争的典范,美国在制定 1787 年宪法中也大量体现着妥协精神。(2)材料二内容描述的是法德和解现象,它是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前提,欧洲的联合对两极格局构成严峻挑战,也是多极化趋势的重要推动力量。(3)材料三的观点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缺乏妥协精神,总是采用一方完全消灭另一方的方式解决问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事例,持赞成和反对的意见均可。如果赞同,可以列举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如果不赞同,可以列举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4)从中西政治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对比得出有关妥协的重要启示:妥协是政治斗争常用的手段:妥协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事务中妥协也是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