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把农村民户,不论主户和客户加以编制,每10家组成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选主户中最有财力和能力的人为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凡家有2丁以上的出1人为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四:安石既为首相,与神宗天子相知,言听计从,立起一套新法来……专听一个小人,姓吕名惠卿,及伊子王雱,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谏。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文彦博、韩琦许多名臣,先夸佳说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个个上表争论,不听,辞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坚。祖制纷更,万民失业……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
——冯梦龙《警世通言》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4分)
(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有关?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这条新法的主要理由。(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8分)
(3)材料三与哪条新法有关?根据所学回答,这条新法有何作用?(3分)
(4)材料四中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作者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5分)
2、判断题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3、判断题 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材料二: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王安石变法中具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双重作用的措施有哪些?(3分)
(2)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指出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8分)
(3)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分)
4、判断题 (16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法)都或多或少地收到了成效:农田水利法的推行,不但使各地都大量兴建疏浚了陂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而且修治河北诸河,使其大致都能循河道流行,所出“退滩地”及用河中泥沙溉淤的土地多达四万余顷………。每年增收的谷物也达数百万石。……募役法的推行和差役法的废除,使得一大批“力田之民,脱身于公”,回到农业生产岗位上去,使尽可能多的人能够“尽其力”,自然也就使得尽可能多的土地能够“尽其利”。?——摘编自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二 监开封安上门的郑侠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入京任职时曾对安石直言青苗、免役、保甲、市易诸法的弊病,安石不答。……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吕惠卿、曾布等,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陆佃向王安石反映放青苗的官吏收受贿賂,但变法派竟以“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放纵新法执行中的腐败。
一摘编自黎东方《细说中国历史丛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王安石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0分)
5、判断题 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