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史》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20-01-17 02:14:49 【

1、选择题  儒家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据此回答题。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人才流动频繁,“朝秦暮楚”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其相关因素主要有?
①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②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③诸侯为争雄称霸,重视人才
④礼崩乐坏,平等思想成为发展趋势2.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3.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墨子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它没有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5.下列哪项是孟子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6.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民主思想家,其思想的进步因素中对构建近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7.黄宗羲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下列与他有关的是8.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9.“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10.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E.都江堰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
F.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G.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有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H.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一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I.“兼爱”主张得民众的支持
G.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非攻”主张适应了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需要
私人办学在不断发展
制天命而用之
“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兼相爱、交相利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关心爱护百姓
“天下为主,君为客”
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害”的结论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主思想
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指责儒家经典并非是“万世之至论”
经世致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工商皆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维护封建礼教
主张学以致用
反对迷信崇拜
抨击腐朽统治
①②③④
②③④
①②③  
①②④


参考答案:1. B
2. B
3. C
4. B
5. C
6. B
7. A
8. C
9. C
10. D


本题解析:1.④明显不对,礼崩乐坏虽然符合史实,但没有出现“平等思想成为发展趋势”,相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是在近代中国。
考点:春秋战国变革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2.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B表述不对,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是说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属于古代唯物思想,而不是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考点:荀子
点评:制天命而用之
意为要驾驭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加以利用。“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指出了人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消极无为的,肯定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重要意义。荀子认为,人不应该只是仰慕、颂扬自然的伟大和等待自然界的赐予,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自然界的变化,利用自然界来为自己服务。他说:推崇天的伟大而思慕它,何如蓄养万物而控制它;顺从天而颂扬它,何如驾驭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盼望好的天时而坐待自然界的恩赐,何如顺应天时而使自然界为人服务;听任万物自然增长,何如发挥人的能力去促使万物增长?总之,荀子认为不能离开人的努力去思考天的问题,“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离开人的努力去思考自然界的问题,就失去了万物的真情。荀子还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三种平行的力量并提,提出人要以自己的努力与天、地相配合,参与整个宇宙的变化。荀子这些思想,表现了人对自身力量的觉醒和新兴力量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高度信心。
3.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C表述不对,“非攻”主张在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时代恰好不适应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需要,受到统治者赏识的是法家思想。
考点:墨子
点评: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是墨家学说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
4.A.制天命而用之出自荀子;C.兼相爱、交相利出自墨子;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出自法家学说;B符合孟子。
考点:孟子
点评: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5.A.“为政以德”出自孔子,主张统治者实行德治;B.“节用而爱人”也是出自孔子,要求统治者节约用度,爱护官吏; D. “天下为主,君为客”出自黄宗羲;C符合题意。
考点:孟子
点评: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6.A.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侧重于批判而非构建;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侧重于经济领域;D.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B.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符合近代社会取代传统社会的趋势。
考点:黄宗羲
点评:黄宗羲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 B.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主思想出自顾炎武;C. “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出自王夫之;D.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指责儒家经典并非是“万世之至论”的是李贽; A符合黄宗羲。
考点:黄宗羲
点评: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A B C D都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但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最符合时代潮流的是C,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考点:黄宗羲
点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近代以来商品经济逐渐取代古代的自然经济。
9.大概意思翻译:每个人生下来,都有属于他自己的长处和作用,不必要效法孔子一样做到大智大圣,如果真的一定要做到像孔子一样的圣人,那么千古之前如果没有孔子,那现在的人岂不是不用做人了吗?!这段古文的意思是想阐明一个道理——“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必盲目地效仿他人,每个人自然有他自己的优点和用处。
考点:李贽
点评:抓住题干中材料“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等信息,结合异端思想家李贽的主张,可以得知李贽主张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反对对孔子的迷信崇拜。
10.③的观点不准确,有一些朝代宗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而获得广泛传播。如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因此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③。
考点:儒学
点评:要注意选择题中选项的表述,是否有一些限定词如“始终”“彻底”“开始”等表述不当,如表述不当,则可排除。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都城

①通运输比较便捷?
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保持一致?
③逐渐东移近海
④明成祖迁都的北京缺点是“远饷近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图片示意图可以看出宋、元、明、清时期都城均在运河沿岸,因此交通运输比较便捷,且逐渐东移靠近大海,,由已学史实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但是随着明朝疆域的缩小,特别是北方退至长城一带,北京的位置越来越不安全,形成了所谓的“远饷近虏”的局面,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而此时期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分离,因此②表述不合史实,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都城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对以下译文所揭示的历史史实,最合理的解读应是
A.该战争是美苏争霸阶段的一次重大的武力冲突
B.美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战争应局限于朝鲜半岛
C.由此引起中国参加了朝鲜战争,进行抗美援朝
D.美国对自己朝鲜战争中惨败的深刻反省与哀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这个策略(指将战争从韩国扩大到包括中国本土)会让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可以看得出来这是说的朝鲜战争,反对朝鲜战争扩大化。故选B。A项错误,朝鲜战争并非美苏之间的直接的武装力量的对抗;C项错误,抗美援朝是在1950年开始的;D项错误,朝鲜停战是在1953年,材料并未体现美国失败的内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朝鲜战争。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列关于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以英国和美国为中心
B.都以军事科技为先导
C.都使科学技术的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D.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稳定高速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
A.相对论、光的量子理论
B.相对论、原子量子理论
C.相对论、量子理论
D.光的量子理论、原子量子理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突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念,将人类的视野从日常所见的物理现象扩大到宏观的宇宙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础,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