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汉武帝时期,形成了新的官僚机构( )
A.外朝
B.中朝
C.内阁
D.政事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尚书等文官,逐渐发展成中朝制度。故选B。A项是以丞相为代表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不是新设的机构;C项是在明朝设立的;D项是在宋朝设立的。
考点:中朝
点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新的统治机构,主要是为了排斥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权力,逐渐掌握了决策的权力。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情况: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
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自然谈不上对相权的制约问题了,故A错误;内阁拥有票拟之权,但无法对皇权进行制约,故B错误;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服务的内侍机构,故C正确、D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图表是根据贵池县志整理出来的“池州建制沿革”简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时池州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B.鄣郡首任郡守可能是秦始皇任命的
C.汉唐时期的郡守可以世袭
D.元朝时池州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表信息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春秋至元代的行政体制变革,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B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秦代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池州归属吴国管辖,吴国是一个独立王国周天子没有实际统治权力,郡县长官不能世袭,元代行省设置中池州应归属江浙行省管辖,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强化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与此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
A.按田亩征收
B.按财产征收
C.按人头征收
D.按户数征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北魏开始至唐朝前期,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项重大变化是征收户调,以按户征税为主。
本题难度:一般
5、简答题 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相权变化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参考答案:
(1)史实:
秦朝 :设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是百官之首;(2分)
唐朝 :创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都是丞相,皇权得到加强;(4分)
北宋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5分)
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皇权空前加强。(2分)
(2)总体趋势:相权越来越被削弱,最后被废除,皇帝权力不断加强。(4分)
本题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丞相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是百官之首,此时丞相的权力很大。汉代为了削弱相权,汉武帝提拔亲信充任内朝,外朝权力削弱。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北宋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同平章事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明朝时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2)学生应重点把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变化史实。根据以上史实,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下的基本矛盾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为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权与相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