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20-01-22 00:04:42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有学者曾说:“最早点燃了那征服星空的火焰的中国人,没能成为最早飞向宇宙的人……纸和印刷术这种不可估量的通讯传播手段,传到欧洲仅仅几百年就摧毁了那里的封建堡垒……”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表明 A 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B 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 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D 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图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科技始终领先于西方 B.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由先进走向落后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10世纪时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最大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中国科技的曲线图可以看出A错误;B项符合中国科技曲线的走势图;中国科技最高分是在13世纪左右,所以C错误;15世纪以后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最大,所以D错误;本题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科技成就·中国科技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现有如下名句( ) 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②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③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时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中国在现代历史初期,谈不上符合所需要的准备程度。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之用心设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马克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亦《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 A.重视吸收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司马迁、司马相如均为西汉人,其生前西汉未败亡,且材料并未指明相如赋所述主题为王朝败亡,故A项错误;据材料司马相如赋“其要归引之节俭”,且“此与《诗》之风谏何异?”也即在这个方面与《诗经》相同,联系《诗经》中对社会黑暗腐败的批判,可推知他们都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故B项正确;从创作形式上看,赋形式铺排华丽,散文韵文并用,而《诗经》以四言为主,较为平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相如虽多虚辞滥说”可知司马相如未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汉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