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我们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摘自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二:1888年即位的新皇帝威廉二世与首相不和,迫使俾斯麦于1890年辞职。他曾说:“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摘自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材料三: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摘自《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威廉二世的外交大臣比洛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摘自《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
回答:(1)据材料一,俾斯麦对外政策的主要着眼地域在哪里?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2)据材料三、四,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四,如何理解材料二的内容?
参考答案:
(1)着眼地域在欧洲大陆。核心是防止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复仇,尤其是防止法国与别国结盟来反对德国。
(2)德国对外政策已不再满足于在欧洲大陆争雄,而要在世界上争霸。因为19世纪末德国已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德国要参加重新瓜分世界领土。
(3)威廉二世将俾斯麦“打翻在地”,主要是因为他们政见不合。
本题解析:
本题第一问考查学生世界地理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材料能力;第二问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材料能力;第三问考查学生结合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提炼并有比较和综合思考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方各州人民中似乎存在着一种恐惧心理。他们认为,随着共和党政府的执政,他们的财产,他们的和平生活和人身安全都将遭到危险。这种恐惧是从来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
保持各州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特别是各州完全凭自己的决断来安排和控制本州内部各种制度的权利不受侵犯,乃是我们的政治结构赖以完善和得以持久的权力均衡的至为重要的因素;我们谴责使用武装力量非法入侵任何一个州或准州的土地,这种入侵不论使用什么借口,都是最严重的罪行。
材料二?任何一个州,都不可能仅凭自己动议,便能合法地退出联邦——而任何以此为目的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从宪法和法律的角度来看,联邦是不容分裂的;我也将竭尽全力,按照宪法明确赋予我的责任,坚决负责让联邦的一切法令在所有各州得以贯彻执行。
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决不能成为敌人。尽管目前的情绪有些紧张,但决不能容许它使我们之间的亲密情感纽带破裂。
——上述材料均摘自1861年3月4日林肯总统的就职演说
(1)林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这一就职演说?从内容看,表达了林肯怎样的政治主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林肯的历史贡献。(7分)
参考答案:
(1)背景:美国内战前夕,南北方矛盾尖锐。主张:保持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现状,各州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力图以和平手段来解决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分歧。
(2)贡献:领导美国人民取得内战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本题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林肯当选总统是在南北方关系日益紧张,矛盾越来越尖锐的背景下当选为美国总统的,从材料“保持各州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特别是各州完全凭自己的决断来安排和控制本州内部各种制度的权利不受侵犯”、“任何一个州,都不可能仅凭自己动议,便能合法地退出联邦——而任何以此为目的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等信息可以看出林肯政府的政策态度。(2)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林肯的主要贡献主要有领导美国人民取得内战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畬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此开国者是
A.拿破仑
B.华盛顿
C.克伦威尔
D.俾斯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据题目信息,材料中的“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可知的信息有:是开国的领导人、反对封建君主制、实现民主共和制,符合条件的只有华盛顿。所以选择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 ? )
①客观上保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②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③法国对外战争也有与英俄争霸性质?④后期战争的侵略性占据主导地位。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共17分)认识事物是从了解其原因(或背景)入手的,也只有真正掌握了该事物的原因(或背景),我们才能深入的分析该事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危急关头,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决定联合抗英,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参加独立战争的国际志愿人员约7000人),同时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了法、西、荷等国的援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客观原因。(4分)
材料二: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的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恩格斯《德国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说明恩格斯为什么会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4分)
材料三:“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呈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不可能。”
?──1924年11月孙中山答记者问
(3)材料四中的孙中山对“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的背景分析是否正确?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何在?(3分)
材料四: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图一?图二?图三
注:
图一标题写着:中国正迈步走向民主统一。
图二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图三标题写着: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4)图一、图二中《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你如何看待图三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增强;各殖民地的团结合作;外国的援助。(4分)
(2)拿破仑与反法同盟作战,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拿破仑战争动摇了包括普鲁士在内的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4分)
(3)正确。(1分)原因:经过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2分)
(4)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变。(1分)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1分);
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歪曲。(2分)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中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2分)或从政治上看,我们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经济上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