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汉代谚语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唐)孟郊《织妇词》
材料二 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6分)
(2)据材料二,概要说明宋朝东京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脆弱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2)店铺林立,夜市繁荣;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4分)
(3)现象:土地为财富的象征(工商业者获得利润后往往用来买田置地)。(2分)
原因: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o(2分)
影响:妨碍了工商业者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
(1)从材料一“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可以归纳出来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从生产的目的来看,是为了免受饥寒,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也就是自给自足;一夫一妇不进行生产劳动,就会受到饥寒的威胁,可知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店铺林立,从材料“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可以看出宋代城市 经济是开放的街市体制。从材料“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可以看出宋代的市打破了日中为市的旧例,突破时间的限制,从材料“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通宵不觉”可知夜市繁荣。
(3)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这句话的意思是土地比金银更安全,收益更稳定,经商成功的人会用赚来的钱置田买地,在他们的心中,土地就是财富的象征。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那些经商成功的人为什么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土地上呢?这和当时的经济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历代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对于民营商业加征重税,破坏正常的商业活动,商人们感觉到经商的艰难,才转向风险比较小的土地上来。……由于经商获取的利润用于土地投资,商业发展缺少大量的资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谬力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岳麓版必修二》
材料三: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城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屋三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摘自《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参考答案:
(1)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2)有利因素:封建王朝初期往往采取奖励垦荒和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封建国家家在自耕农身上的沉重的徭役负担;自耕农难以抵制自然灾害、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3)封建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自耕农的存在,但是封建政府的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又不断破坏自耕农经济,形成封建社会一对深刻的矛盾。
本题解析:(1)对第一小问要综合材料与题干进行全面的分析。题干中强调要分析自耕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我们通过所学可知,在封建社会中分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在农民阶级中又存在佃农与自耕农两类农民。佃农收到地主的直接控制,自耕农受到国家的直接控制。所以由此可知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等等。
(2)本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的能力,本题实质上就是考察学生对小农经济下的利于农民耕作和不利于农民耕作的因素。材料一、二主要分析自耕农的情况,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往往采取一些保护自耕农利益的政策,但最终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3)本题主要考查在封建社会下两种土地经营方式即自耕农经济和租佃经济,这两种经营方式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从而体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下农民的地位和生活状况,我们刚刚分析了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这里我们不在赘述,而材料三、四则主要分析佃农情况,佃农所受的剥削更深,这些应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句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农业耕作方式;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赋税和力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C.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