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是
A?黄帝 B?孔子 C?老子 D?周公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老子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道”,他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思想家。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
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材料中描述的是幼女缠足之后废除缠足,并且女子可以上学堂,这些现象出现在辛亥革命后,规定的禁止缠足,提倡男女平等。故选D。A项并未进行明显的不缠足运动,19世纪末康有为首先发起;B项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对于传统观念等持维持的态度;C项错误,戊戌变法并未以法令的形式禁止缠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三?江户时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以儒学代替以前的佛教作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汉学是日本西洋学发达的起点。这里所说的“汉学”,包括以儒家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学问和技术方面的学问两个方面。……中国儒学在日本不像在中国那样拥有社会基础,而且没有同科举结合,所以,它一开始就作为思索的学问而发展,而且平行地存在着几种学说。
——伊田嘉家《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
请回答:
(1)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4分)。
(2)概括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2分)?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4)依据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2分)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21世纪,中外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儒家文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请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 西汉: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朝:朱熹等吸收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2)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
(3) 原因: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伏尔泰出发点:反对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
(4)影响:儒学不仅替代佛教成为统治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日本学习西方的立足点。原因:儒家文化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家庭和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本题解析:(1)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即西汉和宋明时期的儒学发展。西汉主要是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宋朝朱熹等吸收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2) 本题主要考查“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去作答。经济上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政治上主要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文化上主要是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和宋明理学的束缚。
(3) 本题考查莱布尼茨推崇中国儒学文化以及伏尔泰推崇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原因,一定要结合当时德意志和法国的国家现实进行分析。因为当时德意志分裂割据,所以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的统一。伏尔泰之所以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他的主要出发点是反对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
(4)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国儒学不仅替代佛教成为统治日本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日本学习西方的立足点。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21世纪,中外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儒家文化。主要原因是儒家文化对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家庭和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反映了我国第一批喷气式飞机诞生的场景, 小明同学为这幅照片拟了四个标题,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B.公私合营高潮的到来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国有企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图示反映实景是建国初期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这是建国初期一五计划的成就。当时,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同时并举,公私合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形式,所以B不符合题意。A的标志是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天津航线的开通。C1956年底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有企业的典型代表,所以本题选择D。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文史学者宋元彬在日记《红尘冷眼》中说:“(某日)晚,参加(浙江省政协丽水调研活动)文教专业组,听取丽水县文教方面负责人之报告,报告扫盲工作者谓经过八昼夜的苦战,扫了五万文盲,每人认识了一千五百字。”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正在落到实处
B.“教育革命”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
C.大跃进运动波及文化教育领域
D.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收获成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准确获取能力。从材料“报告扫盲工作者谓经过八昼夜的苦战,扫了五万文盲,每人认识了一千五百字”可以看出当时扫盲教育存在严重浮夸风现象,由此可以判断这段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大跃进时期。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