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中,钢铁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1.7万吨,1860年增至380万吨,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总和的一倍。?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分析英国生铁产量1860年增至380万吨的原因。(3分)?
材料二:到1833年,英国开采的每一块煤,在运往市场途中总有一部分路程要依靠火车。到1836年,已有总长超过724千米的铁路将英国各主要工业地区连成一体。火车和铁路已经真正成为正处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的一条“经济动脉”。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2)据材料二概括铁路发展产生的影响。 (3分)
材料三:1860-1913年,美国生铁产量由84万吨增至3140万吨,钢产量由1.2万吨增至3180万吨,成为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
(3)1860-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国钢铁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什么问题?(2分)
材料四:美国人乔治开着汽车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拍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上海,将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原谅!
您的儿子:乔治
(4)材料四中涉及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3分)
参考答案:(1)说明:生铁产量迅猛发展。原因:机器的普及、火车和汽船的发明。?
(2)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使英国进入工业时代;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
(3)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美国工业实力超过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重工业比例加大。
(4)科技成果:内燃机、汽车、电报、飞机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1.7万吨,1860年增至380万吨”可以看出英国的生铁产量迅猛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英国的生铁产量迅猛发展的原因:机器的普及、火车和汽船的发明。
(2)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的能力。从材料“火车和铁路已经真正成为正处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的一条“经济动脉””“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可以得出铁路发展产生的影响。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关键时间点是“1860-1913年”,这个时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导致美国钢产量急剧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工业实力超过英国,从而导致钢产量的提高。
(4)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简单。从材料“开着汽车”“拍了一封电报”“民航客机”可以得出科技成果:内燃机、汽车、电报、飞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性化、思辨性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就体现了思想家的这一思想特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时间是19世纪40~60年代说明是鸦片战争之后,材料中“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说明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本题选择D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旨意与此相似的是
A.商鞅“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B.汉文帝“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C.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守株待兔的故事寓意:比喻食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A项译文:以前的朝代政教制度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一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互相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这句话是商鞅说的,后面还有一句“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强调应该变通、改革、创新;B项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C项是主观唯心思想;D项是智者运动的思想,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的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最早提出此认知论的是朱熹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材料认为万物皆有理
D.提出此主张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科学之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格物致知”。首先提出格物致知的是程颐、程颢,其目的在于明道德而非追求科学之真。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