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兼并之路”。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反对土地私有制
C.初步提出了社会保障思想
D.主张建立平均主义社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董仲舒主张抑制土地兼并,结合史实可知这是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所以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 C两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D项说法错误,董仲舒主张的实质是要保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看是因为(?)
A.没有坚决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B.创办的近代企业采用封建生产方式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D.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但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先进生产力。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欧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加强政治联合的组织是
[? ]
A.北约
B.华约
C.欧共体
D.不结盟运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7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参考答案: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2分)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及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的理解。第一小问首先根据1952年—1956年的提示指的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其次是1978年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后,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原因分别阐述:第一次:结合内因:三大改造的完成;外因: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二次的原因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变迁。③火车、①汽车、②火箭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④公共马车是古代的交通工具,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应该是④③①②,只有D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