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09年1月上海市青浦区高三期末29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李鸿章语《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二: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求者,何必夷人?何以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歧是什么?双方的根本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2)与中国洋务运动同时,世界史上还发生了哪些改革(列举二例),结果如何?(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超出了洋务运动?为什么结局都是失败的?(4分)
参考答案:(1)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顽固派反对,认为外国技术是“奇技淫巧”。(1分)
根本目的是相同的(1分)。
都是要维护清王朝统治。(1分)(或者洋务派和顽固派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
(2)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2分)结果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分)
(3)领导阶级;变法目的;变法内容;变法的深度和广度;变法的影响等。(言之在理3方面)(3分)
失败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或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1分)
本题解析:
洋务派和顽固派都属于地主阶级,只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上产生了分歧。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可依据时间判断与此同时的事件。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党者,乃本特异之政纲为全体所共认者,以一致之运动图国家之幸福,因而相与联合之一团体也。“……“惟记者(章士钊自称)之所信,则凡国家之能获政党之福者,必其国内有两大党,而亦仅有两大党,政纲截然不同,相代用事者也。”
——1912年 章士钊《论统一党》
材料二
“代议制不适于吾农业国,其所以然,则吾之所谓士者,本属游民,不能事事,古来以禄代耕之意,久已无存,益以浮滥淫靡、本土不具之习,所以腐人心性而堕人节操者,又随工业国之代议制转徙而来,外污中粪,不可究诘。”
——1923年 章士钊《论代议制何以不适于中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章士钊认为什么是政党?概述其政党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章士钊为什么认为“代议制不适于吾农业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政党是依据并且落实特殊的政治纲领的团体。政党观:两党制。
(2 )资本主义国家的议员,有富有的资本家为其提供经费,不用犯愁自己的衣食之费和巨大的政治活动开支;中国是个农业国,议员没有资本家为其提供经费,他们以政治为谋生之路,一旦离开政治,将无以为生,故视政治为聚财手段,一旦从政,将贪污受贿,无所不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护国运动⑦“二次革命”③袁世凯称帝④宋教仁遇刺
[?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这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一份考卷,应考的有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卷中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列举崇拜孔子者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范文正8人,岳飞7人,王守仁、黎元洪6人,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4人,程德全3人,苏轼、康有为、袁世凯、屠元博2人,伯夷、周公、仲田、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陆九龄、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杨斯盛、安重根、蔡普成……各一人,此外23人则无所崇拜者也。
摘自1913年7月1日《时报》
回答:
请根据这份答卷统计,指出民国初年在中下层民众中有哪两种主要思想倾向,说明这两种思想倾向存在的原因,及其与袁世凯在政治、思想领域倒行逆施活动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倾向:一种是普遍尊崇儒学(约占2/3),一种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被民众接受(孙中山名列第三)。
②原因及关系:前者说明封建思想影响深远,尚未彻底批判,仍束缚民众头脑。袁世凯的帝制野心还没有完全暴露时,得以在思想领域大搞尊孔复古,为复辟制造舆论。后者说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建共和政体,对民众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搞专制独裁的政治野心充分暴露后,势必遭到广大人民反对。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归纳能力与分析能力。本题仅提供了一段材料,读懂材料并不难,关键是要结合“1913年7月1日”、透过枯燥的数字,经过排列组合后,归纳出当时社会的两种思想倾向。第二问理论要求较高,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具有反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