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2020-01-22 02:17:00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狂僧”、“狂且逸”、“摧格律”、“锋芒疾”、“唐朝”等信息可推断出是唐朝僧人的草书,C项符合要求。A项是东晋王羲之行书,B项是唐代柳公权楷书,D项是唐代颜真卿行书 考点:中国古代艺术 点评:中国古代艺术门类繁多,要求识记的知识较多。就书法而言,各类书法的特点、流行时代和名家名作等要求熟记。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曹雪芹的《红楼梦》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衰落的必然历史命运,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故B正确。现代主义文学出现在20世纪,故A不正确;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出现在19世纪中叶,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故C不正确;《红楼梦》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代表,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近代文学代表,不是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故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点评: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有四种创作风格,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每一种风格都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在复习备考中不仅要掌握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品,还要掌握其艺术风格。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它与中国哪一书体形式更为相似(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篆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汉字文化。隶书的特点是“蚕头燕尾”,故A可排除;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故B项可排除;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也与图案特点不符;上海世博会会徽中“世”字的特点,与篆书的形式更为相似,具有图案美。故选D项 考点:中国古代汉字 点评:从命题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汉字与书法这一考点,命题多集中于: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历代书法成就及汉字字体的特点及演变,从内容上看,书法、要注意与政治、经济相联系,理解艺术形式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认识社会存在足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以历史的视野和眼光看戏曲可以发现传统社会发展的轨迹。标志中国古代戏曲真正成熟的是元杂剧,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到( ) ①城市经济繁荣发达 ②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④蒙古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结合史实分析,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同时城市经济繁荣发达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加之知识分子地位低下,而此时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④所述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戏曲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特点:,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梅兰芳在其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不但把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优秀唱腔作为学习的蓝本,还向中国的曲艺学习,向国外的歌剧和芭蕾舞剧学习……首创京剧唱腔南都子,在京剧的表演、服饰道具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 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广大地区,他先后编演了京剧《杭金兵》和《生死恨》……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他毅然告别了舞台,先后隐居香港和上海,蓄须明志誓死不为日本侵略者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61年病逝于北京。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梅兰芳成为一代京剧艺术大师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梅兰芳一生所作的重要贡献。在他身上体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9分)
参考答案:(1)原因:出身京剧世家;本人刻苦勤奋,博采众长,勇于创新。(6分) (2)贡献: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精神:爱国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9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概括材料可知梅兰芳出身京剧世家;“他不但把京剧生旦净末五的优秀唱腔作为学习的蓝本,还向中国的曲艺学习,向国外的歌剧和芭蕾舞剧学习”,说明本人刻苦勤奋,博采众长,“首创京剧唱腔南都子,在京剧的表演、服饰道具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说明他勇于创新。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材料说明梅兰芳积极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先后编演了京剧《杭金兵》和《生死恨》“。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他“蓄须明志誓死不为日本侵略者演出”。材料说明梅兰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同年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为知识分子,梅兰芳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结合他的演艺成长和面对国难的选择,可以概括出,在梅兰芳身上体现了爱国精神、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京剧大师梅兰芳·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