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八)
2020-01-22 02:17:00 【

1、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材料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材料三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材料四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北京2010年10月1日电《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位作者所属的诗词流派。 (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这两种卫星有哪些大的区别? (2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分)


参考答案:(1)李白:浪漫主义;苏轼:豪放派。(4分)
(2)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6分)
(3)“东方红一号”是地球卫星,“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或“东方红一号”是围绕人类自身所处天体运行,“嫦娥二号”主要是绕着另外一个天体运行)。(2分)由想象到近距离探测。(2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察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的唐诗与宋词。通过所学知识可以得知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的美誉,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宋词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婉约派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有辛弃疾苏轼等。
(2)东方红一号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于酒泉发射的。通过时间可以得出此时的国内国际背景。国内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国际上仍然是两极格局,美苏争霸。同时可以知道此次的卫星发射对于中国来讲是进入了航天时代。故答出上述采分点即可。
(3)只要答出这两个卫星的关键对比点即可,东方红是地球卫星,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答出这两点即可,不必赘述。通过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可知最早是天圆地方的想象,故答出经历的变化即可,从想象到对外太空的探索。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灿烂的文学?唐诗与宋词;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下列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

A.四手共抬一盘
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
D.执干戈以卫社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先排除与题干关系不大的A、C,再是分封的区域应该是在王都的周围,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从图B的状况和注释看,可以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解题关键是找准两部书的共同之处。现代主义文学和“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是二战后的作品,因此A项和D项错误;《红楼梦》成书于清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而《人间喜剧》则是19世纪中期的作品,因此C项错误;两部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明清小说?《红楼梦》;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现实主义文学?《人间喜剧》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书法作品中,能够体现“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书体特色的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联系题干所阐述的这种书法的特点,“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应该指的是介于它们之间的行书,再观察选项,A为行书,所以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点评:此题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赋、诗转变到词、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变化原因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的 原因有: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兴盛为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不断的扩大,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市经济逐渐繁荣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