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57年陈云作了题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讲话。他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体现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B.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辽宁省大连24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24)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的成就是(?)?
A.新藏、青藏公路建成
B.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C.宝山钢铁基地建成
D.第二汽车制造厂建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为“文革”时期,C为改革开放后;D也是1967年开工建设,1975年建成投产。只有A是一五计划时期。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24分)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论》
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三?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这一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认识人与万物(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看待材料二的观点?(8分 )
(3)概括材料三体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
(4)三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什么?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动荡,人类应该怎么办?(4分)
参考答案:
(1)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或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生产力的发展(或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6分)
(2)不同:材料一强调人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主张,材料二则强调人的感知决定万物(自然)。(4分)
看待:在崇尚原始神灵与自然的古希腊,强调人的重要,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分)但过分强调人的感知,容易产生相对主义、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2分)(答出任意一个消极点都将得2分)
(3)人文主义。(2分)背影:一方面是中世纪的西欧处在基督教神权的反动统治之下;
(4)人的重要(或人的伟大);(2分)珍惜人类的今天,共谋和平发展。(2分)
本题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况。整个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界的运行有其一定的规律,人类不能改变这种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其规律来为人类社会服务,即是体现了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所以此问的答案应该是荀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应从荀子生活的时代来分析,主要从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来分析,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原因入手来回答此问题。
(2)普罗塔戈拉是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反映的是他思想的核心——“人是万物的尺度”,用人性对抗神性,否定神的意志,突显了人性的尊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的主观性,而荀子的观点是强调自然规律性的重要,主张人要遵循自然规律然后再征服自然。
(3)材料三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片断,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文学方面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思想核心应该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人文主义”的。由材料中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直接判断出正确的答案来。关于此思想产生的背景,我们可以结合文艺复兴的背景来回答,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4)由前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第四问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三则材料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都在歌颂人的伟大。本题的第二个问题是个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可结合当今的世界发现现状与史实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假如你要准备写一篇关于“新中国铁路事业”小论文,有下列提纲,其中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沿海铁路
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
C.20世纪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位
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铁路事业发展重要内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西北、西南地区的铁路。八五、九五期间,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20世纪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第四位。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