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20-01-22 02:21:44
【 大 中 小】
1、判断题 仔细观察下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A.政治选举是民主党和共和党激烈争夺的战场 B.美国实行政党政治,保守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 C.美国的两党联合执政 D.美国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美国的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B、C两项明显错误,D项不能从图中得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27年到l936年,中国的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927--1936年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高潮,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先后分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本题解析:两问都涉及两次变法的比较,第(1)问从内容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右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5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立 ④民族文化得到尊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全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货币上有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汉字共同使用就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创立是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的。故排除③而选①②④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1975年,六次将周恩来的照片登上封面。阅读下列图片及提示:
? 图1发表于1951年6月18日。?图2发表于1954年3月10日。 标题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标题为“红色中国的周恩来”。 小标题: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小标题: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
? 图3发表于1971年11月8日。?图4发表于1972年3月6日 标题为“中国人来了”。?标题为“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发表于1972年3月6日? 请回答: (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周刊认为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因。(4分) (2)图2中,周恩来为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哪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有何意义?(5分) (3)根据图3分析“中国人来了”的含义。(3分) (4)根据图4分析“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谈谈我们在使用图片作为历史研究资料时应注意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认为中华民国政府才代表中国。新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损坏了美国的利益。(4分) (2)日内瓦国际会议。 日内瓦国际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的进程,并最终达成协议,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5分) (3)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分) (4)中美签订了《中美上海公报》,它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4分) (5)从贬低、“妖魔化”到客观、公正。 应根据客观事实,对历史资料及其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4分)
本题解析: (1)《时代》指的“中国”是“中华民国”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合此时期的中美关系来理解这句话: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认为中华民国政府才代表中国;新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损坏了美国的利益。所以《时代》站在美国立场,“妖魔化”和“丑化”周恩来及新中国。 (2)图2发表于1954年3月10日,根据时间“1954年”可知是日内瓦会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日内瓦会议的意义。 (3)图3发表于1971年11月8日。联系教材“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内容回答。 (4)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回答要准确。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两国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5)从整体概括材料来分析中美关系的演变;第二小问考查对史料的态度:历史资料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对历史资料及其所提供的信息需要进行甄别。 点评: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两国关系的复杂之处主要在于两国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对彼此的不同看法。总体讲,是合作多于冲突,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分歧。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