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A.市易法
B.方田均税法
C.均输法
D.免役法
2、判断题 下列改革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改革的是? (? )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改革
C.商鞅变法
D.王安石变法
3、判断题 “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A.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
B.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
C.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
D.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
4、判断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此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书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当时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在其诗中写道:“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信令朝廷重,仲威塞境牢。……”
材料四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指不怕天变、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
――引自曹余章《上下五千年》
材料五 王安石在进行变法过程中,一些改革派官员置新法中民户自愿原则于不顾了,强制推行新法,虚报成绩,互相攻击,争权夺利,乃至贪污腐化也不断发生,给守旧派攻击王安石以种种借口。 ――引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六 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了北宋的哪些社会危机?(6分)
(2)据材料二,王安石认为变法措施中哪一项最重要?结合背景分析其原因。(8分)
(3)材料三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哪些作用?(6分)
(4)依据材料四、五、六,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2分)
5、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刘晏疏通大运河,改善漕运,整顿盐务,控制货币,以常平法平抑物价,“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使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能够恢复,大历年间天下财政收入为1200万贯,而盐利占其大半,唐朝也依赖东南经济又支撑了100多年。
刘晏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补救之。”“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比王安石有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贷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贷款。导致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刘晏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12分)
(2)从两次改革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3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