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北宋中期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 )
①阶级矛盾 ②民族矛盾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④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11世纪时,北宋王朝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仅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且北部边境经常遭受游牧民族的骚扰。①阶级矛盾②民族矛盾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属于当时北宋面临的主要的社会矛盾; ④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属于北宋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D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点评:此题为组合性选择题,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4分)
材料三?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四?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五?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
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四,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2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1分)?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若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4分)
(4)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参考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第(1)问是概括,从材料“以诗赋记诵求……士”“以科名资历叙……位”,可得出结论。第(2)问中第一小问,“思想”由材料“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可知,强调实用性;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也就是列举王安石变法中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注意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奏
材料二?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
——摘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三? 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摘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材料四? 欧阳修认为,春季“青黄不接之时,虽不户户缺乏,然其间容有不济者。以为惠政,尚有说焉”。秋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缺?直是放债取利尔”。?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进行社会改革的背景(不得摘抄原文)。(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变法中实施青苗法的目的。(2分)
(3)苏辙、欧阳修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弊端?(2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对王安石变法有何认识?(4分)
参考答案:(1)背景:边患严重;财政困难;官员冗滥;赋役繁重;农民反抗(1点1分,任意4点得4分)
(2)目的: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1点1分,任意2点得2分)
(3)弊端:官吏贪污腐败,无法禁止;百姓易借难还,政府追讨,易激化矛盾;政府放贷取利,增加百姓负担。(1点1分,任意2点得2分)
(4)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改革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增加财政收入与保持社会福利的关系。(1点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答出“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得1分,本题不超过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
A.保甲法?
B.均输法?
C.农田水利法?
D.免役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