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随着《里斯本条约》的正式实施,欧盟首位总统已于2010年1月1日正式走马上任,这标志着欧洲政治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欧洲一体化进程之所以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在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推动力。推动欧洲实现政治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二战后法德的和解
B.联合应对苏联的威胁
C.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加
D.共同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原因,经济一体化直接推动政治一体化,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人教社《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下面是一组西方画家描绘战后国际格局及其变化的漫画。

图一?图二
材料三 :

资本主义格局示意图?不结盟运动的标志?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2分)
(2)材料二中的图1和图2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国际格局? (2分)
(3)依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图1向图2发展趋势转变的要因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1)特征:由经济联合到逐步走向政治统一(2分)
格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多极化的趋势(4分)
(3)因素:欧共体(欧盟)和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苏联解体;俄罗斯力量的增强(6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回答此问题需要正确掌握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然后依据这些内容来归纳总结出答案。欧共体最初的合作是经济上的,后来开始了政治上的合作,欧盟成立后开始了政治、经济、军事的合作,组织的性质也由经济联盟变成政治经济联盟。
(2)第二问,第一幅图片上写的是旧的世界格局,它应该指的是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这个格局是以美苏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格局,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图二反映的是未来的世界格局,即是正在形成中的的世界格局,它应该是指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后,美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它的单极世界,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所以多个国际力量中心出现,使得美国的霸主地位无法确立,新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
(3)第三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助第二问题的答案,把第二问答案中的半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展开论述即可。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由于本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最主要体现,所以世界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产生,这是根本原因。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下列对于我党历史上几次会议的中心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八大”:确定人民公社运动的方针
D.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战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某镇政府修筑公路时,需占用一村民的承包地。在没有与该村民达成有效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便组织人员将其承包地上的庄稼毁掉。该村民要求镇政府对此事予以合理解决,但未得到答复。于是,该村民向县人民法院提出了诉讼,将镇政府推上了被告席。法院经过认真地庭审调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对原告作出合理赔偿。这一案例适用于下列哪一法律(?)
A.《刑事诉讼法》
B.《民事诉讼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该题的主题是“民告官”,村民告镇政府。而为“民告官”提供法律保障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只能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世界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 2.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准入的红利”、“ 3.世界分享了中国降低壁垒的红利”,这是一篇文章的三部分的标题。由此判断,这篇文章的总标题最可能是
A.《“开埠”170年,上海走向世界》
B.《“入联”40年,中国在长大》
C.《“改革开放”30年,世界跟着变》
D.《“入世”10年,世界得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经济增长、中国市场、中国降低壁垒等信息和每一项中的“红利”可以看出这是讲的中国的入世对世界的影响,世界从中分项到积极的成果,故选D。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是否是上海;B项说的是中国的情况,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世界的变化,而是世界的获益的地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