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秦朝“三公”中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用排除法把有①④的选项去掉,只能选A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经历长期演变,显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存在两对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权力不断减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三公和三省长官都是宰辅大臣,而六部长官只是三省的下属,所以排除有六部制的选项B、C;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明朝内阁大学士虽然不是宰相,但也是明代皇帝的重要辅佐大臣。所以选A。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的出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立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後,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二 魏文帝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及法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三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於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
材料四 把仕途向庶人开放,决不是基于什么平等或民主的观念,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第九篇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中央政府分别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选拔人才?(3分)
(2)为什么材料四中说“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请依据材料一、二中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3)历来人们对科举制褒贬不一,依据材料三、四和相关知识,你的看法如何?对其作一个客观的评价。(5分)
参考答案:
(1)方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或九品官人制)、科举制。(3分)
(2)说明:察举制逐步流于形式,被权贵把持,不能为朝廷选拔人才;(1分)九品中正制也不能辨其贤愚,高官几被世族大家垄断操控。(1分) 因此,要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就需采用科举考试之法选用人才。(2分)
(3)看法:科举制在隋唐、两宋时基本上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
(1分)
评价:积极作用——为朝廷选拔了优秀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政治的长期稳定发展。(2分)
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才的创新精神,科举培养的唯上是从的奴才,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2分)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材料二中“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定为九等。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以及材料三中“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於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等信息来归纳答案。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中“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等信息来说明观点。第(3)问属于观点论证题,回答该类试题要从正反两个视角去分析作答,分别给出理由,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中“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的信息来归纳看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去综合评价。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6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材料三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平定六国后秦朝疆域扩大的两个主要区域。任选其中一个区域,根据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加强对其控制的主要举措。(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8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岭南地区、西南夷地区;(2分)
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或开辟了连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灵渠);西南夷地区: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或开辟“五尺道”)。(任选其一2分)
(2)原因:土司残害所辖人民,扰乱地方秩序;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中央政令;(4分)
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4分)
(3)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三点写到两点得4分)
本题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获取信息、解读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分析两幅图片的具体内容及其差别,再联系所学可知其扩大的区域主要在岭南和西南地区。结合所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回答主要举措。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归纳原因。联系所学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回答原则。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归纳总结意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巩固统一的措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清代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措施;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三大民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