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共“二大”指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对这一论断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这一论断的依据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目标
C.为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提供了政治基础
D.开始改变单纯依靠工人阶级开展斗争的策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中共“二大”是在正确分析了国情后制订的民主革命目标。中共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果,所以A项错在“开始”。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至鸦片战争后即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的顽强抵抗才使得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完成,所以A符合史实和题意,B D表述有误,C只是一个有利条件。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一: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材料二:华商企业发展状况
时间
| 工厂数量
| 创业资本金额
| 工人人数
|
1913年
| 698
| 330824000
| 270717
|
1920年
| 1759
| 500620000
| 557622
|
材料三:袁世凯接掌政权并不是简单地旧政权的复辟。他在担任总统时期,表现出一种新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决心,完成了商业的立法,稳定了财政与货币制度,鼓励私有企业的发展。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完成:
(1)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中的“资产阶级黄金时代”指哪一时期?如何理解“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5分)
(2)材料二中的具体数字表明了什么历史事实?这种情况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5分)
(3)材料三说明了袁世凯政权在统治措施上有何特点?(3分)
参考答案:(1)指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之所以出现“奇迹”,一是辛亥革命鼓舞了资产阶级发展经济的激情,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二是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之所以“转瞬即逝”,是因为战后列强的卷土重来。?
(2)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这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一方面政治上实行独裁专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本题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对我国1912~1919年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进行考查。通过分析,此时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及受一战影响的阶段,同时,中国国内形势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第(3)问可以根据材料介绍与袁世凯的独裁政策辩证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禅宗语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此主张类似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的仁恕学说
B.朱熹的理学
C.董仲舒大一统主张
D.王守仁的心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王阳明心学的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相类似,故选D。A孔子提出“仁”的学说;B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与题干材料不符。
点评: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是1840—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示意图。对该图相关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A.土纱遭到了机制纱的排挤
B.近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竞争并存
C.外国棉纱进口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D.19世纪土纱占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图中可知,1894 年以前,中国消费的棉纱是土纱,而之后机制纱比例总趋势是增加的,A、B、D能够体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机制纱并不一定是外国进口棉纱,故C项并不能体现。
点评:本专题建议重点关注以下知识点和命题角度:
① 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视角理解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理解政治与经济、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② 宏观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轨迹,注意理清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因和表现,形成整体认识和总体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