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其仁政的表现,不包括
A.重民思想
B.民贵君轻
C.天命是人们意志的表现
D.君民平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不等于民主思想,孟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希望统治者爱惜民力,以图长治久安。因此D符合题意。
点评:认真审题,是解答各种、各类题型的共同要求。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具有其他题型所不同的特点,就是题干的答题项有否定限制词。对于这种限制词,考生在审题时要特别留心。在认真分析、仔细推敲四个备选项时,把符合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符合史实)的选项找出来。我们可以用以下简单公式表示:符合史实选项=非正确选项 。然后启动逆向思维,确定正确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A.有教无类
B.诲人不倦
C.仁者爱人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主张人不分高低贵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最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想;B项诲人不倦意思是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C项是孔子“仁”的思想;D项“述而不作”——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信而好古”——相信并爱好古代的物事。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表明(?)
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变为行动?
②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
③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断加剧?
④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握手、鞠躬礼、“先生”“同志”的称呼,取代了以往封建时代的跪拜礼、“大人”“老爷”等称呼,表明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进步变迁,实际体现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①②④都表述正确,③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54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拥有立法职能,此后,政协会议便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结束
B.政协已完成民主建国的使命
C.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效果
D.宪法规定的各级人大的召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会议代行人大职责,《共同纲领》其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全国人大制度的确立。政协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责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大国崛起的过程留下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有许多共同原因。给人类留下丰富的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回答:
(1)以史实说明19世纪中后期德国、日本在崛起过程中有哪些相似因素?(6分)
(2)二战前,德国、日本两国谋求崛起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其相同的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其结局给人类留下什么教训?(6分)
(3)二战后德日的重新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参考答案:(1)德国通过王朝战争、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2分)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分)德国通过普法战争、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等对外战争取得战争赔款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并为工业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2分)
(2)走上法西斯道路。(2分)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日本明治维新不彻底,存在大量的封建残余;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2分)必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分)
(3)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本题解析:(1)首先分别把握德国、日本崛起的原因,然后从开辟市场、应用科技革命成果、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归纳。
(2)二战前,德、日两国都是法西斯国家,从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上可分析其历史原因;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可得出直接原因;两国是二次世界大战的策划者,因而教训不难得出:和平和发展应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3)联系现实。德、日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格局发生改变,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也推动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