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阿诺尔德·汤因比指出:“文明乃是整体,他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在这个整体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种非常美好的平衡关系。”可以看出阿诺尔德·汤因比认同? (? )
A.国家史观
B.阶级史观
C.英雄史观
D.整体史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文明乃是整体,他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可以看出汤因比上强调的是整体史观,即以全球史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故选D。A项是以国家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来认识历史;B项是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C项是强调个人,突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此ABC均不符合题意。
点评: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颁布于1912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特别是1937年以来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D.“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12年是中华民国成立那一年,“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体现了民国初期的社会特征,“政体沿革,民国建立之本”体现了民国时期的教育目标,选正确答案为D。讲仁政、注重传统道德的培养是清末政府的教育目标,排除A。强调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目标,排除B。强调近代列强的侵略,激发民族复兴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是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国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时提出来的,排除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法国《1791年宪法》
①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②把《人权宣言》作为前言 ③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献 ④是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献。热月政变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因此,③④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该图是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游行,对其误读的是

A.反全球化运动内含着对全球化秩序性的追求
B.反全球化运动将推动世界的合理发展
C.反全球化运动将阻滞全球化进程
D.反全球化运动存有非理性的一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反全球化运动不会阻滞全
球化的进程。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老师鞠躬还礼。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生活习俗的变迁。从材料可以看出,跪拜礼已经被取消,这是民国时期出现的新现象。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