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周天子主要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做诸侯,诸侯在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独立性较强。后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混战。伴随着秦统一,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局面。郡县制的形成是中央集权形成的重要环节,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奴隶社会时期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代替。因此从西周分封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再到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体现了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D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周朝由于实行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最终自取灭亡,所以秦代吸取前代教训实行郡县制,所以B项符合题意,A于秦朝统一以后;C项在夏朝之后一直盛行;D项是在元朝。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参考答案:D-3 ;A、B-1;C-0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秦始皇的评价。对秦始皇的评价之所以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主要是材料中的董仲舒和唐太宗的出发点和标准不同,所以造成了对秦始皇的不同评价,董仲舒为了推行儒家思想,所以要批判秦始皇,而唐太宗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去评价的秦始皇。故本题选D。
考点:人物评论方法
点评:要做出正确的人物评论要注意如下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如本题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我们不能因为他的暴政而否定,因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当时来说是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应该是功大于过。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正如恩格斯评价拿破仑的语言:“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物,那么他的角色会被另一个人来扮演”就很典型的说明了关于“英雄史观”问题。 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
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
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
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可知,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经济基础变化的客观反映。禅让制是建立在原始公有制的基础上,生产力水平低;随着生产力大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阶级对立和国家,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代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代替。由此可以得出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孝廉——门第——才学
B.才学——孝廉——门第
C.才学——门第——孝廉
D.孝廉——才学——门第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并准确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选官的历程及选官标准的变化。西汉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子廉吏”,以品德居上。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按门第高低分享政治权力。隋唐科举制按才能和成绩。故应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变迁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题《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