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某人说:“理念世界是真实而完美的存在,现实世界只是人类感官对这个完美世界的不完美的折射。”此人是(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思想家及其主张。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将物质与意识本末倒置的一种哲学观,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苏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提出“认识你自己”,把思考重点从自然引向自我
②提出“知识即美德”,启发人们去追寻人生真谛
③把古希腊哲学发展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
④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家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太格拉而非苏格拉底,所以④项表述应该直接排除,①②③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答案选A,B C D三项组合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
如果有人问这样的问题,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有教无类?
④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④是错误的;这不是孔子的思想精
华。思想精华指的是对历史有积极影响的思想,而它是消极影响。通过排除法,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材料二?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材料三?(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4分) 材料一、二的说法哪一种更准确的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2分) 说明理由。(4分)
(2)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2分)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2分)
(3)有人说,西方的代议制优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原因: ①中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②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4分)
材料三张荫桓的说法正确。(2分)?理由: ①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②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4分)
(2)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2分)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
(3) 认识:①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②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③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④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4分,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重,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探求强国之路。
(2)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是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而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注意政治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
点评: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洋务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本专题一直在高考命题中站有很大比重。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各种题型都容易出现。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海峡两岸从敌对隔绝到频繁交流转变的原因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
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
③台湾当局被迫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④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两岸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都是推动两岸交流的因素,故选D。
点评: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2)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系统阐明对台的基本方针政策。
(3)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4)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其宗旨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