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中共八大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的情况下召开的,所以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所以选择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的产生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权
③它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积极作用是主流
④它确立于秦朝,巩固于汉朝,完善于隋唐,衰落于明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上层建筑,它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它确立于秦朝,巩固于汉朝,完善于隋唐,衰落于明清,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以后阻碍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C。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秦朝创立,以后历朝无不沿用。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斗争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掌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是如何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4分)
(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2分)
参考答案:(1)共同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1分)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1分)解决办法:平定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通婚联姻。(写出任意两点得2分)
(2)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2分)
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2分)
(3)论从史出;注意甄别材料,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写出任意两点得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的意思是: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候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由材料二中的“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可知共同点体现在对百姓的体恤上。关于康熙的民族政策根据所学应该是开明的包括平定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通婚联姻。
(2)由“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可知孙中山肯定长城的功劳;由“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可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它。
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3)历史评价要注意的首先是论从史出,看的时候要注意评价者的阶级出身及代表的利益;其次要注意的是评价者本身的主观目的;再次就是评价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是(?)
A.电话传入
B.电灯传入
C.电报传入
D.英语传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德律风”是英语”电话”的音译,再联系题干信息”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说明是有线电话的通话功能,,因此选A。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1953年、1958年和198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每条路线制定的背景、核心内容和结果。
参考答案:过渡时期总路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共于1953年制订该路线。核心内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革基本完成,工业化没实现但已起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大改造完成后,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核心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在十三大上提出此路线。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全是课本的基础知识,只要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背景、内容和结果(意义)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