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该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进行比较的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主要是学术上的观点自由阐发,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是针对诸侯国君的治国理念,故D项表述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08广西南宁二中、玉林高中联考)下列是民国初年一组民族火柴商标·火花图案,能准确体现当时中国人民主要愿望的有(?)




①发展民族工业?②收回领土主权?③实现国家强盛?④征服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民国初年,中国还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很多人希望通过失业救国,把帝国主义赶走,实现中华的振兴。征服世界不符中国的当时的历史现实。所以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同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文中的“这样的政治制度”是指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答案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危机四伏的主要表现是
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②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③政治腐败与军备松弛 ④列强的侵略日趋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演变的特征是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具体表现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和统治者盲目尊大、危机四伏等方面。其中危机四伏又具体表现为:政治腐败、军备松驰、财政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和面临日趋严重的外来威胁等方面。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1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1分)
参考答案:
⑴(6分)“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⑵(11分)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⑶(11分)“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中所给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是三大改造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概括历史背景。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根据材料分析的出特点是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分析需结合所学知识。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注意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