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 )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2、判断题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②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改变了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选择题 高考作文是一面镜子,其题目往往折射出时代的变迁。1956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反映了当时()
A.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农民获得了土地
B.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C.三座大山被推翻,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D.经济建设热火朝天,人民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
5、判断题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国际贸易成为联系各地区、各国家的重要纽带,并对国家力量的消长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阅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从____地区转移到____地区(填写相应的字母)。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中心转移对荷兰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在大革命浪潮冲击下,才于1929年争回一部分关税自主权,中国进口税率提高,实际平均税率由1928年前的3.5%——4%增至10%——15%。日本侵略者对此不甘心,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日货走私进口活动。大批日本不法之徒依仗侵略特权的庇护,收买和勾结中国奸商,将大量日货从东北、华北和华南等地走私进入中国。
(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和部分争回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对此作何反应?中国怎样做才能真正地和完全地实现关税自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3)简要描述该统计图所反映的中外贸易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高科技产品能体现国家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资金与技术要素资源相对贫乏,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与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极少。1991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为28.77亿美元,占当年出口的4%.而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则上升到2182.5亿美元,占当年出口的28.67%,并且在2003年超过日本与英国。2004年和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出现顺差,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
——据唐任伍等《中国经济改革30年》整理
(4)依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