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体现这一思想的著名事例是
A.昭君出塞
B.唐蕃和亲
C.迁都洛阳
D.澶渊之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640年,松赞干布派宰相禄东赞来唐,进献黄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为聘礼,太宗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641年,文成公主在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离开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到伯海迎接公主,并特为文成公主筑布达拉宫,以夸示后代。故答案选择B项。昭君出塞发生在西汉元帝时期;迁都洛阳发生在495年北魏孝文帝时期;澶渊之盟是北宋于1005年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故A、C、D项不正确。
点评:唐太宗采取民族平等的民族思想和开明的民族政策,具体表现在: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唐初,突厥、薛延陀、土蕃等;
册封——西北各民族
设置机构——羁糜府州(东突厥)、安西都护府(西突厥)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这些措施,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普大地杀戮变乱之惨,未有若近世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
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且夫寡不敌众,人理之公则也,安有以一人而敌亿兆国民者哉!则莫若立行乾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三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聃彭之寿,尧舜之誉,生死荣衰,国家长久,天下后世,师之慕之。
——选自《康有为政论集》
(1)据材料,概括指出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及其目的。(5分)
(2)结合史实一说明康有为在中国“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5分)。
参考答案:
(1)看法:暴力革命,引发灾祸;反对革命,主张改良。 (4分)
目的:为实现维新变法目标服务。(1分)
(2)没有真正实现。(1分) 戊戌变法失败,君主立宪没有实现;清末“预备立宪”是场骗局;辛亥革命推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4分,答出任意二点即可)。
本题解析:
(1)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普大地杀戮变乱之惨,未有若近世之祸酷者矣”。法国大革命属于暴力革命,引发灾祸。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目的是反对革命,主张维新变法。
(2)戊戌变法仅百日就宣告失败,君主立宪没有成功;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康有为在中国“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的愿望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一战线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
B.把民主党派变为劳动者的政党
C.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向纵深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对干扰项设计颇有力度的试题。从题干和B项“把民主党派变为劳动者的政党”的关系看,民主党派变为劳动者的政党是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背景和条件。“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直接目的。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向纵深发展”明显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提出这个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墨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提出君舟民水关系的思想家是荀子,故选B。A项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C项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D项主张兼爱、非攻,因此ACD项均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丝等农产品大量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丝的质量提高
B.中国茶丝生产迅速发展
C.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的茶丝被外国抢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注意其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茶、丝等农产品大量增加的情况,这与“鸦片战争后”这一时间有密切关系,A与题干明显没有关系,B阐述的仍然是题干意思,而不是原因,D项只看到了表明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实际上题干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中国市场被迫打开,被卷入了世界市场,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答此题要注意把题干现象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考虑,考查了学生由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