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圈”特殊在
A.政治制度不同
B.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不同
C.它与中央关系不同
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经济特区主要是采用了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式,这是其特点,故选B。A项错误,制度上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央的关系与其他地方没有两样,都是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因此C项错误;D项说法明显错误。
点评:经济特区主要特殊在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除此之外,与其他省份并未有什么不同。需要把握的是经济特区与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不同,要从制度性质、自主权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的比较。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08年10月13日《中国青年报》登载《延安精神与改革开放30年》一文指出,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为延安13年“扭转乾坤”奠定基础的事件是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
C.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成熟
D.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西安事变是在中国工农红军刚刚完成长征、中国革命力量严重削弱的困难睛况下发生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国共两党的对峙局面,为中国共产党重新聚集和壮大革命力量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后中国革命力量迅速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学者虞和平在其著作《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写道:“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在改革的经济转型期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也可以说是改革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它的积极的一面也不能掩饰它的消极作用。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其消极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解决作者所说的“它”这种现象的根本途径是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
C.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实际上是一道反向选择题。材料中“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在改革的经济转型期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也可以说是改革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它的积极的一面也不能掩饰它的消极作用。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其消极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反映了它的问题有只是经济转型的产物、局限性无法避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得特殊现象。由此可以判断出其实际上是要求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其他的说法都包含于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不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 ]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D.遭遇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摘要:
记者: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
亲历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干部都不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
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
亲历者: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的。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这是胡闹!”?
(1)据上述材料概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2分)
材料二 下图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秘密开会,决定分田单干,写下保证书并签字画押。保证书的主要内容是:

他们保证完成向国家上缴的公粮和统购粮;若队干部因包产到户坐牢,他们保证把队干部的孩子养到18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分)
材
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
年份
| 人口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人均分配收入
| 还贷款
| 交售粮食
|
1976年
| 19户 110人
| 35000斤
| 230斤
| 32元
| ——
| ——
|
1979年
| 20户 115人
| 132300斤
| 800斤
| 200多元
| 800元
| 30000斤
|
(3)材料三表格中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5分)
(4)结合所学知识和上
述材料,简析小岗村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体制束缚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
(2)反映的历史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从此推动了全国农村的改革。(4分)
(3)说明:1979年小岗村生产队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人均口粮、人均分配收入都大幅度提高,还了贷款,交售了粮食。(5分)
(4)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