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产品做工精美
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可以看出,秦代官营手工业中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工匠稍有不慎,就会获罪。故选B。ABD三项均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但是材料未体现。
考点:官营手工业
点评: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中,官营手工业质量长期以来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却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私营手工业面向市场生产。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蒙古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记忆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当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因此A表述不合史实;B前半句对,后半句错误,因为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表现,所以因果关系表述有误;C行省制度是元朝蒙古族统治者的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符合题意;D中的三省六部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所以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排除掉ABD,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A.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开局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开局较好,中期有问题,后期纠正
D.开局有问题,中后期逐渐纠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十年建设中八大制定的正确方针开始的一贯彻,从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出现左倾错误,到1962年七千人会议开始纠正,并且十年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麻
C.棉
D.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麻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主要衣料,棉布是在明朝后期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苏州
C.扬州
D.洛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瓷都,唐代以后中国商品经济较快发展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南方的丝织业最为著名,B苏州是其典型代表,C扬州盛产铜镜,D洛阳是唐代的都城,也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成就
点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部门众多,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精湛,深受世界各个国家的欢迎,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象征,尤其是丝绸,瓷器,青铜器等最具世界影响力。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纺织,制瓷和金属铸造技术等手工业部门,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准确识记是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