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但仅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一五”计划的执行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审清题干的要求“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其实质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彻底否定苏联的历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来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的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这一改革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这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有没有联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2)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没有真正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对这一模式进行小修小补。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新闻照片《站在稻穗上的孩子》报道:“湖北麻城县建国第一农业社的1.016亩早稻,创造了亩产36956斤的高产记录。看,稻子长得那么稠密,孩子们站在稻穗上就像站在软绵绵的沙滩上似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历史证据运用要“眼见为实”
B.这是“大跃进”时期的新闻
C.四个小孩在田野里的闹剧
D.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亩产万斤的高产记录的不合常理与现实的差距,从题干“稻子长得那么稠密,孩子们站在稻穗上就像站在软绵绵的沙滩上似的”夸张性描述,反映的是50年代末“大跃进”运动的浮夸风现象,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与现实有出入的,A项说法错误,眼见不一定为实;C项“闹剧”说法错误;D项“有了很大提高”说法与史实不符。
考点:“大跃进”运动
点评:“大跃进”运动是“左”倾错误所致,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相比较,其中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
A.布尔什维克党起重要领导作用
B.工人阶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C.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D.以暴力革命为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B、D三项均属于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的相同点,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是十月革命的特点,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