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之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三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三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做出这一决策时面临的状况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国企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喧嚣
C.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正在进行一轮姓“资”、姓“社”的争论
3、判断题 1958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4、判断题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右图)。1983年12月1 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判断题 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文中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 ]
A.抗美援朝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大跃进时期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