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人物评说】(15分)
在中外历史演进过程中,曾涌现出许多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合下列图片与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孔子?图二:柏拉图?
?
图三:康熙帝
图四:克伦威尔
⑴简述图一和图二人物分别对理想中的统治者提出了什么要求?图三人物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方式上有何特点?(10分)
(2)为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图四人物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参考答案:(1)孔子:仁。柏拉图:哲学王(哲学家王)(4分)特点:战争,谈判;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加强民族团结。(6分)
(2)征服爱尔兰、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英荷战争。(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句话可能出自
A.《墨子》
B.《论语》
C.《老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债,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举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
(1)19世纪末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时,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 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两角度谈谈这些企业的特点。(3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秦二爷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3分)
(3)你认为秦二爷的理想能否实现?你认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分)
(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预测,新中国成立后秦二爷的企业命运如何?(1分)
参考答案:(1)兴办实业的热潮(或:实业救国的热潮)(1分)。特点①“先天不足”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或: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1分)。②“后天畸形”如: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地区分布不均衡;多投资轻工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结构不完整,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分)。
(2)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时机;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以及爱国心的驱使等。(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不能(1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1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三座大山的压迫),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分)。
(4)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公私合营,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1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为主线。第(1)问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从资金、技术、市场、地区分布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概括民族企业的特点;第(2)问考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概括;第(3)问考查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第(4)问可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对宪法的态度有何变化,并指出甲午战争前态度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民主宪政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甲午战前很少了解宪法到战后明确提出立宪。(3分)
原因:甲午战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2分)由于清政府严格限制等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很难发展;(2分)由于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而宪法约束君主权力,不易被人们接受,宪法较抽象也不易被人们理解。(2分)
(2)意义: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为中国实行民主宪政提供了政治理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孙中山等颁布《临时约法》,以立法形式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概括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晚清时期政治统治、经济发展以及思想僵化等角度去归结答案。第(2)中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第一小问内容从戊戌变法以及《临时约法》对反封建以及思想解放角度综合归纳,戊戌变法视角君主立宪的提出对民主宪政作用,辛亥革命从《临时约法》对民主共和作用角度作答。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19世纪50—60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成型。到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它已变成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真正的世界大市场。
材料二?“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
材料三 ?现代世界的经济现象
?
海地人用泥土做饼充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导致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三个重要史实。(3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4分)
(3)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什么现象?(2分)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3分)
(2)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分)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造成贫富悬殊,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2分)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发达国家拥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重视科技,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分,围绕上述几点,意思相近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