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ABCD项文言文的意思。ABC项都是对孔子与儒学的的肯定,而李贽是早期启蒙思想家,批判儒家思想,并挑战孔子的权威,故ABC项不符合。D项的大致意思是圣人其实与百姓没什么差别,都是通过日常行为去体现,这与百姓处理日常行为的道理一样,D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依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儒家的规范。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属于陆王心学的体现,且不属于“他律”。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则材料的作者是 ( )
A.顾炎武
B.黄宗羲
C.李贽
D.王夫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目中涉及的是现在思想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所以作者主张经世致用的观点,A正确,BCD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根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目于孔子大 过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音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 张有哪些发展?(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6分)
参考答案:(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3分)
特点:①社会福利制度化。②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③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6分)
(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2分)态度:吸收、改造和利用。(2分)原因: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概括,答案就在材料中,只要找到有效信息归纳即可。根据材料一中孔子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可知要求实行福利制度,并且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还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2)根据材料二可知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吸收为他所用的内容、改造和利用。这样做的原因是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减少变法的阻力。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东西方的圣人?孔子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文学的主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