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二战后,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共性原因,不包括
A.利用美国扶植
B.制定可行政策
C.发展教育、科技
D.利用战争机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其中日本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的军需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而德国并没有利用到战争的机会,ABC项是二者的共性。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19世纪60年代“体用之争”的分歧在于是否
A.以西方文化改造中国礼教
B.维护清王朝的君主统治
C.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D.改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分化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借助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而顽固派是盲目排外,因循守旧,但两派都主张维护清朝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评价“中体西用”思想。这一思想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中体西用”的思想毕竟在统治者层面上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客观上也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各项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积累了重工业建设经验?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④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①正确;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仅用一个五年计划还不能实现国家工业化,③错误;一五计划期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②正确;1965年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④错误。故选A。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新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促进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D.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小农经济由此产生。故选A。BC项是在A项的基础上发生的;D项是迷惑项,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原始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即以瓦解。
考点:小农经济的产生
点评: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能力和技术的提高是小农经济产生发展的原因。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此外,还需了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某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古代中国经济中,女性主要是从事纺织业,从题干中的“明清之际、江南、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分析可知,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棉纺业的发展,故C项最有可能。A项说法正确,但并不是符合题意,因A项是文化上的;B项“颠覆”说法错误;经济是根本,人口的流动并不是最可能的,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