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2、选择题 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强调“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其目的是 |
3、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此后2000多年却是“万马齐喑”般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又经历了1956年昙花一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思想文化现象与社会变革、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B.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倡导主旋律,不需要“百家争鸣”
C.封建专制统治是扼杀思想、摧残文化的主要因素
D.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内容是不同的
4、选择题 下图为北宋时期的纸币交子,其反映的主要信息有
①北宋时期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和活跃
②这种纸币有相应的面值,与今天的纸币类似
③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仅四川一地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简答题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管子揆度》:"百乘之国,中而立市 ","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万乘之国,中而立市"。
——《管子揆度》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三 唐都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市平面图。
材料四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唐、宋时期市场的格局有何显著不同?(2分)反映了什么?(2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4分)“延缓了这种改变”的因素有哪些?(6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凡尔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