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只有唐太宗的说法与史实相符
B.都与史实不符合
C.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D.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集权的发展,体现了2010年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中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实物和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考查要求。秦始皇开创了专臸主义中央集权臸度,秦始皇的说法符合史实;唐朝三分相权,确保君权独尊,唐太宗的说法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设内阁,明成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自秦始皇就开始皇位世袭、权力至上,雍正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集权制度
点评:本专题内容要关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措施及影响、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及影响。难点主要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是如何在中央和地方“设职授官”的,(2分)并指出“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什么政治制度?(2分)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2分)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
参考答案:(1)设职授官: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亲自任免郡县长官。(2分)制度:西周分封制。(2分)
(2)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2分)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2分)
(3)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后世丞相多为小人,专权乱政,威胁到君主的统治。(2分)
(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2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 御史大夫 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太宗主张设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参与决策,有助于减少皇帝独断失误。根据所学内容得知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既让宰相参与政务,又能保证皇权。作为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在保证皇权稳固的同时,希望在宰相的协助下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事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阐述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三公九卿制、材料二的三省六部制和材料三的废除丞相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朝到明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皇帝权力越来越大,丞相的权力削弱,并最终被废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唐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有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B.科举制不可能令人神经麻木,因而观点有误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帖子的主要问题是八股取士的时间有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