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6分)儒学在中国甚至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经历了古代兴盛、近代衰落、现代复苏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儒学经济思想的部分相关言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政在节财”;“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材料二:在过去,具有尊孔倾向的人往往将儒学的衰微归罪于“五四”(注:包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反孔者们则将其归功于“五四”。这两种认识似都有问题。应该说,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局。
材料三:韩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然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经济主张(不能照抄原文)。(6分)
(2)据材料二并运用史实简要论述,哪些因素导致了儒学在近代的衰落?(9分)
(3)据材料三分析,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中国加强同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8分)
(4)现在随着人们财富的增长,极端利己主义、生态失衡、道德沦丧、食品安全等问题接踵而至。关于复兴儒学对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1)财富观: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主张获得财富要光明正大,不损人利己,反对一味追求利益;生产观:重视农业;交换观:经济交换提倡以诚信为本;?消费观:主张个人消费的节俭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节用。(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财富观”“生产观”“交换观”“消费观”在评分中不做要求,但如有学生能用类似语言进行概括提升且表述准确,每个要点增加1分,本小题最高得6分)
(2)儒学不适应近代政治变革、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衰落的社会根源(3分)
西学传播,学堂兴盛的冲击,(2分)提倡西学必然审视、怀疑甚至否定儒学。(1分)
政治、社会运动的兴起,(2分)必然冲击当时作为封建专制思想基础的儒学。(1分)(学生如答具体史实亦可,洋务运动1分,维新变法1分,辛亥革命1分,新文化运动1分,本要点最高3分。)
科举制的废除,(2分)使儒学失掉制度依托。(1分)
帝制的推翻,(2分)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1分)
“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2分)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1分)
(本小题每点3分,每个要点知识概括2分,关系说明1分,最高不超过9分。)
(3)影响:丰富了韩国的民族精神;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有利条件:临近的地理位置;共同的文化背景:中国同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深受儒学影响;共同的经济体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推动。(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4)儒学的财富观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儒学提倡诚信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儒学的价值观念有利于激发人们致富后的社会责任感;提倡节俭有利于资源配置过程更趋完善。(3分,任答1点2分,2点3分。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得出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主张获得财富要光明正大,不损人利己,反对一味追求利益; “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 得出重视农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得出提倡以诚信为本;“政在节财” “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得出主张个人消费的节俭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节用。。
(2)注意材料二信息“应该说,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局”,结合史实,从近代政治变革(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西学传播,学堂兴盛的冲击,知识分子批判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等角度回答。
(3)注意材料三信息“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此回答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本国产生的影响。再从地理、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形势等角度回答现阶段中国加强同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4)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围绕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回答,如儒学的财富观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儒学提倡诚信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儒学的价值观念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倡节俭有利于资源配置过程更趋完善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十六年,洋纱进口量增长20.6倍,而洋布只增长27%。在甲午战争以后,手工织布业一度还有较大的发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农村手织业者利用价格低廉的洋纱织成土布,降低了成本且增强了土布的竞争能力
B.洋布的劳动生产率低于洋纱的劳动生产率,洋纱的竞争能力远比洋布大
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未被破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洋纱洋布进口量增长,体现出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故D项错。洋纱进口量增长远远大于洋布,由此推断A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表明?
①区域经济间竞争激烈?②区域经济集团内国家由协作代替竞争?
③区域集团化排斥全球一体化 ④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秦统一后,秦始皇所采用的治国理论是
A.孟子的“仁政”
B.墨子的节约主张
C.老子“无为”的观点
D.法家的理论主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口号,也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到去年,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这个口号就明确地提出来了。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请完成:
(1)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初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怎样的职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具体历史条件”指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1)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本题解析:(1)问需要从统一战线和人大职权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协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问可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改造及影响等角度思考,注意材料信息“到去年,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这个口号就明确地提出来了”。
(3)应从扩大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和政党制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点评:“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复习注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三大基石,掌握三大制度形成的过程,认识其源头和发展演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苏维埃制度的比较,认识民主集中制是两者最大的相似之处;将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古代、近代政治制度同西方的代议制进行联系比较,突出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的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