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明代的一段花鼓词这样描写凤阳:“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1978年之后却又这样描写:“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凤阳前后的巨大变化,得益于党正确决策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由“1978年”“凤阳改革”可以判断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经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 ]
A.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
B.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
C.劳动产品都归自己所有 ?
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目要求是邓不同于毛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故选B,A的错误在于后者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C错误地认为邓的改革违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的观点同样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集约化经营,故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