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文革”的结束一去不复返。说明①“双百”方针遭受曲折②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 ③文学艺术不等同于政治问题④文学艺术出现了反社会主义倾向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文革期间,样板戏一统天下,双百方针遭到曲折,文革后期,样板戏一去不复返,说明双百方针得到贯彻执行,因此①错误;双百方针的执行,体现了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文学艺术不等同于政治问题,因此②③正确,故选C。④项明显错误。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的理解双百方针的内容。在文化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在1956年提出,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与此相关的是双百方针的成就和它的曲折发展也要了解。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内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有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确立于1956年,而材料表明的时间是1949年,所以排除C项。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政府的人员组成,故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针对当时政治弊端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的思想在当时没有形成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主要规定有: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情势不同”的主要表现;(6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中对议院与君主关系的认识,并指出其实质。(4分)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的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华民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4分) 这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怎样的意义?(2分)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6分)
重要政治制度
| 作?用
|
政治协商制度
| ?
|
?
| 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
|
?
|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与团结。
|
(5)综合以上材料,你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政治设计: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4分)
因素: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统治较为稳固;(2分)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2分)
(2)表现: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可);(2分)近代经济活动的需要;(2分)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2分)
认识: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议院受君主制约。(2分)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分)
(3)内容和政治体制:主权在民(2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2分)
意义;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分)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1分)
(4)作用:
重要政治制度
作用
?
调动了各阶层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2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
本题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国民主思想、民主政治的发展演变。第一问主要考查了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比如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以及限制君权的理论,并进一步的分析了没有形成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问考查了清末《钦定宪法大纲》兴起的原因及实质,进而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第三问主要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点,进一步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第四问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及其伟大意义,充分理解新中国民主的真实性。第五问进行总结,通过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是我们得出一些经验和教训。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气息。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挖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挖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①“革委会”是“文革”时期的特有产物,②是“大跃进”时期农业产量浮夸的具体体现,③应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之后,④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制确立后农村的巨大变化,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①④③,故答案选B。
点评: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阶段特征在学习中必须牢固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为政以德。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儒学演变。(1)材料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体现孔子德治思想,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经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此题需要仔细的分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观点,对此进行分析进而回答出儒学对塑造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作用;(3)从材料“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可以分析的出朱熹认为孔子的言行是不变的真理;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同时结合各自时代背景分析原因。(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此题需要结合上述材料并要根据儒学自身发展演变概括原因,即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统治的需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