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表明了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正逐步觉醒
C.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辛丑条约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排除A和C,D在材料看不出。清政府抗议外国侵略者的做法体现了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正逐步觉醒。所以答案是B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等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政府的主权意识也逐步的觉醒。但是由于中国国力弱,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无力维护自身的主权。八国联军侵华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反对外国的官员和民众,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成了外国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从《马关条约》的危害看,最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条款是
A.赔款
B.割地
C.设厂
D.开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马关条约》赔款的规定,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19世纪30年代,中国的禁烟运动主要包括
①整顿海防?②缉拿烟贩?③收缴鸦片?④虎门销烟
A.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禁烟派在19世纪30年代后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其主要内容以林则徐在广东的禁烟措施为核心,即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和虎门销烟。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要求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只是太平天国的国王,没有推翻清政府,要励精图治;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的 “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最早取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和自由传教特权的是
①英国人? ②法国人? ③俄国人? ④美国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中规定:“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中法《黄埔条约》中规定:“允许法国大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因此,最早取得此项特权的当为美国人和法国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