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费正清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地区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没有根本改变 ………….
D.军阀割据混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获得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期,但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主义重新回到中国市场民族工业的发展又快速地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要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答案选C,A B D三项只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特点和不能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掌握。高考试题重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以下发展阶段的考察: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一战期间﹚;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衰落﹙抗日战争以后﹚。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采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古代行政区划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今天的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朝代什么样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是如何对山东进行管辖的?
(3)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种什么发展趋势?你是如何评价这一发展趋势的?
参考答案:(1)西周时期山东省曾有齐、鲁两个诸侯国。
(2)西汉前期推行郡县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3)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或中央越来越强,地方越来越弱)。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如兴修水利;③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
消极影响:①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②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③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由于交通、通信落后,应急能力差,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等。
本题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与理解,难度不大,重在理清具体史实。第(1)问重在理清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国有哪些;第(2)问考查基本史实,理清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第(3)问理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明确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另外,评价,注意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而今,以调查、访问和回忆等口述记录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和依据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下列主题最适合今天按口述史的方法研究的是
A.“巴黎公社”的诞生
B.“南京条约”的真相
C.“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D.“9.11事件”的揭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口述史是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必须通过调查采访等直接手段,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以其为依据研究历史。这里就涉及一个主题选定的问题,由于当事人或亲历者都已经作古,不可能用口述史的方法进行研究,如A,B;“9.11事件”虽然距今最近,但当事人尚未到案,再加上国际政治的因素,也不适合“今天”用口述史的方法来研究。相对而言,“台儿庄战役”距今70余年,当事者或亲历者还可能找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战场的突出贡献日益为世人重视,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要小得多,所以是最适合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 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粱惠王》
材料2: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天论》引自《荀子》
回答问题
(1)试分别概括提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12分)
(2)材料2“故人之命在天”与荀子“人能胜天”思想存在矛盾,但荀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8分)
(3)两则材料反映出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不一致的方面(6分)
参考答案:①孟子:先义后利,仁政治国;君主言利,会造成臣子百姓互相争利,最后国家不断削弱,直至君主灭亡。荀子:重利,更重义;人的命运由天命决定,国家前途由教化程度来决定;王道霸道兼用;礼教法律并施;反对唯利是图,用权险恶。
②表面上存在矛盾,但这却将礼义置于与天命同等的地位。仍然具有着人定胜天的思想
境界。
③孟子主张先利后义。荀子主张重利的同时更重义,荀子只是反对唯利是图。孟子主张
仁政,荀子
主张仁政的同时也强调霸道和法制的有利作用。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1881年《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
材料三:近代上海的崛起,不仅改变江南固有的城市格局,而且加速了上海与江南腹地的互动,并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把这种互动中的重构,不无夸张地称为“普遍的‘上海化’”。以前是上海“城中慕苏、扬余风”,现在轮到苏、杭来沐浴“海上洋气”了;以前富庶莫过苏杭,现在是“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苏智良《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明清时期上海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呈现怎样的特色?(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近代上海所形成的新的“经济力量”和“人文秩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基于上述材料,怎样看待近代上海地位的变迁?(9分)
参考答案:(1)以自然经济为主,农村中家庭手工业比较发达,商品经济较活跃(2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儒家伦理作为人文秩序。(2分)
(2)新的经济力量:近代工业在上海兴起,采用机器生产,包括外资企业、洋务派企业、民族企业等(商品经济发展,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上海近代商贸获得长足发展,如洋行、银行、钱庄、钱号等;房地产等。(任二,2分)
人文秩序:近代西学传入中国,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近代城市市政建设发展,生活方式发生,如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近代文化教育方式转变,新式学堂,民间社团,创立报刊,翻译印刷书籍等;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变化。(任二,2分)
(3) 视点:地理位置、腹地优势以及近代上海开埠、租界的影响,使上海成为接受西方文明的窗口。 近代上海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是经济、社会和文化交融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近代上海文化是多元的,起到了开拓视野,引领思想、风尚和价值观的作用。 上海的近代发展带有比较深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外国资本享有特权,民族资本主义偏重轻工业,民族资产阶级表现出较强两面性;文化崇洋等) (评分建议:每个视点2 分,能结合史实说明3分)
本题解析:(1)此题主要是从所学知识中进行回答。明清时期上海依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人文秩序中宋明理学占据支配性的地位。(2)鸦片战争之后,上海作为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经济率先产生。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相继出现,对外贸易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文秩序可以从近代通商口岸率先接受西方率先思想,近代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3)此题可结合上海作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史实和地理位置方面的有利条件说明近代上海的发展;同时也要说明近代上海虽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状态下其发展是畸形的状态。
本题难度:一般